学史以明智,鉴往而知来。潍坊历史悠久,文化璀璨,清官廉吏代代辈出,贤相名臣不胜枚举,形成了源远流长、特色鲜明的清廉文化。本期介绍东汉时期的大学问家管宁。
每省曾子、王骏之言,意常嘉之,岂自遭之而违本心哉?
—— 管宁
管宁(公元158年—241年),字幼安,北海朱虚(今山东省安丘市官庄镇管公村)人,齐相管仲之后。因处汉末三国时乱世之间而清高自立,被后世誉为“三国第一高士”。
廉政思想
陈寿在《三国志》中称赞管宁:“渊雅高尚,确然不拔”。钱穆在《国史新论评管宁》云:“但论三国人物,管宁必屈首指。”管宁自幼不为利诱、恬退修心,不为名淆、志在育德。他只讲文教,不讲武训,主张善德化人,用教育引导改变一个地方的风气,正可谓是大德之人。
清廉故事
锄地遇金,割席断交
管宁求学时,与平原华歆、同县邴原相为友善,时人称其三人为一龙。以长幼为序,华歆为龙头,邴原为龙腹,管宁为龙尾。可见其三人友善好学。三人虽相善齐名,但各人志趣还是有所不同的。管宁恬静退守,志在养德;而华歆、邴原志在济世,求为立功。于是就有了管宁锄地遇金和割席断交的故事。
《世说新语》上记载,一天,华歆管宁两人在园中锄菜,锄着锄着,看见地上有块黄金。管宁见了黄金,就把它当做了砖石土块对待,用锄头一拨就扔到一边了。而华歆拿起来看了看才扔掉。这件事说明,华歆的遇物不动心的修为和管宁比要差着一截。管宁锄菜遇金的地方(今官庄镇管公社区)也就成为了安丘大地一个著名的人文景观,其名为弃金坡,亦称挥金坡。
还有一天,管宁和华歆正在屋里读书,街上有达官贵人经过,轩冕华丽,呵道排衙,非常热闹。管宁充耳不闻,读书如故。华歆却坐不住了,跑到门口观看,并对其威仪艳羡不已。车马过去之后,华歆回到屋里,管宁拿了一把刀子,将两人同坐的席子从中间割开,说:“你呀,不配再做我的朋友啦!”管宁的割席,毋宁说是绝交,不如说是劝诫,希望华歆不要改了初衷。
锄地遇金的故事说明,管宁不为利诱,恬退修心;割席断交的故事说明,管宁不为名淆,志在育德。所以管宁被后人誉为三国第一完人。但这个故事可以再深入探讨一下。其实这就是古代知识分子对立德、立功、立言三种人生方向的不同选择。管宁的选择是立德化人,而华歆的选择是立功济民,都足以不朽于后。
避难辽东,善德化民
管宁所处年代正是东汉末年大乱之时,一方天子旬日更替,四方百姓民不聊生。管宁、邴原还有王烈几个人相约到辽东避难。
当时在辽东的许多中原流民,感于管宁的贤名来投靠他,在管宁的土窑周围搭房子居住,管宁善德化人的力量可见一斑。此时,管宁实际上已成为了流民的精神领袖,但是他只讲文教,不讲武训,还热心办起了教育,给流民们讲授诗书礼仪。由于管宁的教育,在当地形成了良好的风气。
管宁居住的屯落,只有一口水井,每天打水的人很多,常常为了争水而吵架。管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自己买了许多水桶,每天早早地把水打好就躲开。大家来了都有现成的水,就争吵不起来了。后来,人们知道贤者管宁的做法时,都为自己的行径感到羞愧,主动地讲起秩序来,争水的问题便彻底解决了。
当时流民们在辽东都要开垦田地,管宁也不例外。有一回邻居的牛跑到管宁的地里啃庄稼,管宁把牛牵到树荫下,弄了些草料清水供牛吃喝,照料得比牛的主人还要好。牛主人听说以后,羞愧得好像犯了大罪似的,以后就把牛看好了,不再让它乱跑。
清高淡泊,积善有应
中原局势稳定以后,管宁返回故土。据传,在管宁乘船返程中遇到了风暴,很多船只沉没了,管宁乘坐的船也很危险,但是管宁始终从容不迫,沉静自如。
回到故乡以后,魏文帝就下诏封管宁为太中大夫,管宁坚决推辞,说自己老了,实在没什么才能,要求皇帝放过他。魏文帝死后,魏明帝又多次征招他,华歆王朗陈群等朝中大臣更是反复地推荐管宁,华歆还提出把自己的太尉之位让于管宁。管宁到死也没有答应出仕,但太中大夫这个官名算是朝廷强加于他了。正始二年,管宁病故,时年八十四岁。
魏国如此热心地征召管宁,一是因为管宁名气太大,二是想得一个求贤的美名,三是把这个汉朝遗民征过来可以证明魏继汉统的合理性。管宁不受亲友馈赠,不取园中金,与华歆割席,不受公孙氏馈赠,是谁也拗不过来的。所以不接受皇帝的官职,是很自然的事。孟子所云:“贫贱不能移,富贵不能淫,威武不能屈”,此之谓也。
供稿:纪检办公室